“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摘编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张岂之

我们越是临近“两个百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越加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深深地联结在一起。

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阐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而说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许多挑战,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走自己的路,必须要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有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先进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他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这些就是我们倡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应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文明创造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温故才能知新,这些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总之,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

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教授 葛剑雄

实现中国梦需要集中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传统文化就是一项主要的资源,也最有利于调动国人的积极因素。但传统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入探究其精神实质,一味模仿复古,只会起消极作用。如果不注意创造性转化,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传统文化的正确理念往往只停留在概念,集中于精英,今天必须使之形成社会实践,面向大众,方能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的传统孝道,如果我们只是理解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那其他文化无不如此;如果只是让青少年披上汉服,穿上唐装,叩头跪拜,更是连形式也做不到。实际上,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孝道的继承与弘扬不仅使先民一代又一代,自觉或不自觉地尽可能生育,尽最大努力抚养后代,积极与外族通婚,争取外族的同化和融合。在天翻地覆、生死存亡之际,总是将家族的延续放在首位,当作尽孝的实际行动,或者争取忠孝两全。

今天现代化国家和发达地区都面临着生育率降低、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加剧、家庭观念淡薄等难题。一些国家企图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缓解,但事实证明,经济手段作用有限,对中产阶层更无计可施;而法律只能保护已有的生命,却无法强制人们生育。

如果将传统的孝道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积极保障男女平等。如果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将孝道融入逐渐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后就会将家庭和睦、生儿育女、尊老爱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应尽的职责。

中国传统文化中能用之于现代转化的资源很多,必定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把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共识、民族的情感连接了起来,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从文化上来研究中国梦,我以为,其价值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是有价值追求的社会梦想。从其价值追求来讲,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梦想。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上,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上,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样的追求不就是中国梦吗?或者说,在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下实现的理想社会,不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吗?深入考察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文化之根,这个根既包括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包括了中华民族近代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样包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最新的文化成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研究中国梦,同样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分这样三个层次,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解释,说是为了从今天的实际出发,修身,齐家(齐社会),治国,平天下。显然,这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在古人那里,修齐治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本途径。在今天,我们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从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三个层次进行“倡导和践行”,同样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田 青

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 捷

我们已经进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协调发展、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体推进的新时代。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的问题,成为当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在于既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不断地推动基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既来源于人民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不能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中国近代和当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部努力,汇聚到一点,就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亮丽而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如今,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颜晓峰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发展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存在于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明成果中,存在于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中,存在于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养了中国精神,陶冶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上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沦、不甘落后的发愤图强梦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中国梦的全过程,构成了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能够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渗入血脉、薪火相传,文化认同支撑起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中华儿女的民族文化熏陶积淀为不能割舍的爱国情感。炎黄子孙无论身居何地,或大陆或海外,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中国梦是一个伟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情怀,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国家的强大统一,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坚决反对国家分裂。

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把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中华历史上儒、道、墨、法等学派,有许多精辟思想仍然在传播,为大众所诵读熟记,发挥着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营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营养。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党圣元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一个梦牵神绕的期盼。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着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资源宝库。

实现中国梦,须历史地、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主张全盘复原传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倡导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问题皆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摆脱那种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能及时调整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就不能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与机制。

今天,我们一边要致力于研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一边要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不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

国学与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 袁济喜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丧失文化,等于丧失中华民族之根。

当前,中国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素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目前却面临着起码的诚信危机,丧失道德理想后的人格成了培育贪腐的温床,人们普遍为道德信仰的沦丧而苦恼。

而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作用。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会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成功的典范。

现在,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宣传,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文化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是一种人文精神,它的特点是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它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讲究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开放包容,这决定了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宣传与普及,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经典文化是国学的主流形态。经典也是历史地变迁着的,过去只有四书五经能称作经典,诸子学说不能称作经,现在则不然。因为国学是一种新的视野与角度。

当然,国学的教育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其性情,提升其道德素养。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万俊人

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百年始终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根本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精华”转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着的课题。

从根本上说,承托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卸脱的文化使命,从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它便悬临于一代又一代国人心头,成为我们必须自觉意识和思考的根本命题。而在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马克思和韦伯这两位卓越的思想家已然给我们提供过答案。

马克思对黑格尔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地扬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种历史主义或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内在关联的分析,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则是一种文化传承及其伦理精神的文化价值学理解。这清晰地表明,任何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仅要遵循文明与文化相互发明、相互印证的历史辩证法原则,而且也要关注文化传统自身的内在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客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历史意义和内在价值,进而把握文化自身流衍递嬗过程中的关键枢纽和榫接机制,并最终懂得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另外,由于中华文化本身即是一个多元兼容、不断融合的多元整合型的文化系统。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对这一多元整合型文化系统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综合继承和传扬,而不是对其中某种或某几种文化元素的传承。

如今,优秀传统文化所直面并亟待料理的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是:如何既能开放地接受各种现代性文化的挑战,在冲撞、遭遇、对话等文化际遇中保存自身传承赓续的连贯性和生命力,又能从容地面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文化的新课题、新挑战,从而实现自身的现代自觉和现代转型。

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道路的成功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模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维为

比较中国与欧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差别是宗教战争的差别。欧洲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上千年,今天也留下了很多阴影。在中国,印度的佛教传入后逐步与中国的儒学、道教互相渗透,互相综合,最终形成了儒、道、释“三合一”中国传统。长于综合,长于借鉴别人的有益经验,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比较优势”。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基因文化”,“古代华夏文明的内吸式壮大过程,使它具有特别突出的宽容精神和强大的包容、吸收与变通能力”。这种基于“多基因文化”的“包容、吸收与变通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综合创新能力”。它也体现在中国人特殊的学习能力上。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谦受益,满招损”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陈言务去”到“学如蝉蜕”,从“推陈出新”到“独辟蹊径”等祖训都反映了这种传统。

历史上,我们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从世界各国借鉴经验,就像中亚民族发明的二胡,今天成了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西方人提出的社会主义理念也中国化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借鉴了国外大量的经验,包括苏联的经验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了美国在金融领域内的经验,日本、德国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以色列在农业方面的经验,新加坡在开发区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经验,等等。但总体上看,我们没有简单地照搬外部的经验,而是综合了别人的经验,并根据中国的民情国情进行借鉴甚至创新。

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说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人近代史上提倡的是“和魂洋才”,都有其道理,但我们再回头看,毛泽东主席说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主席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复兴是“本”,其它都是“用”,我们对古今中外的一切借鉴,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从外部世界汲取智慧,让这一切为我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用”,这也应该是我们综合创新的真正要义。

中华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事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杨共乐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复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传承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创造,既肩负着时代使命,也承载着历史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创举,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把瓜分世界的魔爪伸向了中国,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把中华民族带向了富强兴旺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正以令人震惊的发展创造着人类的奇迹,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和平的复兴。“国强必霸”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传统不符。中国没有搞帝国主义的文化基因,也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民族。正如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所指出的: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是不侵略,不扩张,我们是防御型的;第二个是我们内敛,包容,把从各方面进来的文化全都交汇融合在一起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中华民族的处事原则。它与主张“占有”“自恃”和“支配”的西方价值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和平发展的经验,是中国智慧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应该说,中华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事业。它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5/11/30
分享本文

备案

备案图标.png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34号

版权

bt365开户

地址

辽宁省 大连市 开发区

金马路235号

bt365开户

邮编:116600

地图导航

查看图书馆位置

联系电话

0411-87189101转800

认证